“演而优则导”是许多演员的最佳择业倾向,一方面可以独立掌控作品的质感,不再如做演员时那般被动,另一方面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艺术品位,彰显自己真正的实力。
但骨感的现实是,很多演员转行做导演都是昙花一现,处女作拍完后很少能继续在这行发光发热,只有小部分人能够坐稳导演的宝座。
比如前段时间,《社交网络》《惊天魔盗团》的主演杰西·艾森伯格,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导演作品,拍摄成本300万美元,为了赶上这次颁奖季,于去年11月在北美公映。
这部影片不仅收获了7800万的“小赚”票房,还被金球奖、英国电影学院奖、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等提名。
其中饰演男二号的基南·卡尔金,更是凭借这部电影,提名了各种表演类奖项,有望突破童星的标签,成为真正的演技派。
没错,就是“小鬼当家”的亲弟弟
目前影片在烂番茄依旧有96%的新鲜度,可谓近期的不可不看——《真正的痛苦》。
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堂兄弟,大卫和本吉,他们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。
上世纪,奶奶那辈人逃过了犹太人集中营的迫害,辗转来到美国定居,之后开枝散叶,为后代提供了和平、安定的成长空间。
前段时间,大卫和本吉的奶奶不幸去世,两兄弟为了纪念奶奶,报了一个特别的小型旅行团。
旅行团的导游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学者,对犹太文化有深入研究。整段旅程为期三四天,重点探访波兰几处犹太人历史遗迹。
兄弟俩还打算在旅行团的最后一天,去看看奶奶年轻时生活的地方,算是一种特别的寻根之旅。
大卫和本吉约好在机场见面,影片开场,就展现了这对堂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。
大卫一路上不停地给本吉打电话留言,嘱咐他不要迟到,不要撞上高峰期,生怕路上出点事耽误行程。
本吉这边,其实早已在机场候机大厅坐着愣神了,他不接电话也不听电话留言,直到大卫来到机场,他才瞬间闪现,浑身活力满满。
本吉对这次旅行充满期待,甚至兴奋地说准备好了一包大麻,要跟大卫一块嗨皮。
大卫听闻这话瞬间不淡定,从安检开始就神经紧张,生怕本吉的大麻被搜出来,两人就此惹上麻烦。
一直到波兰入住酒店时,大卫才发现本吉竟然堂而皇之地用快递把大麻寄到了酒店……
如果套用当下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,大卫是妥妥的“J人”,一切喜欢井井有条,而本吉则是与之相反的“P人”,经常随机应变。
旅行团除了他们俩,其他人也都或多或少与犹太文化有关。
有的人直系亲属是集中营的幸存者,有的是早早移民到美国的波兰犹太人后裔,还有一个非洲裔小哥,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幸存者,相似的苦难经历促使他加入了犹太教。
总之,大家跟兄弟俩一样,都期待通过这次旅行,获得更多来自祖先、宗教的共鸣。
之后的情节,更像是一部跟随主角视角的风光片,带领观众参观了华沙犹太区英雄纪念碑,卢布林格罗兹卡门、老犹太公墓,还有马伊达内克集中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片是少有的被允许在真实的集中营进行取景拍摄的剧情片。
从这些情节来看,杰西·艾森伯格的这部《真正的痛苦》,让不少人看出他似乎受到了老导演伍迪·艾伦的影响,他曾经在《咖啡公社》中饰演一个天真的话痨青年。
与伍迪·艾伦的电影相似的是,真实的城市景观在这部《真正的痛苦》中,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,电影的情节虽然没有大起大落,但主题却在人物的对白中举重若轻地展现出来。
比如,在大家前往卢布林的途中,本吉因为导游为大家定了一等车厢而抓狂,他觉得一切不可理喻——
不到一百年前,一大批犹太人被迫登上前往卢布林的火车,即将面对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遭遇;而如今,他们的后裔也坐上了路线相同的火车,舒适的座椅、贴心的服务,似乎让他们忘了父辈们遭受的痛苦。
本吉的情绪爆发虽然让气氛有些尴尬,却让旅行团的每个成员,对“痛苦”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“生活现在太容易了,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是多幸运。”
“尽管有那么多令人震惊的事,但这个世界依旧继续运转。”
人们对于痛苦的感知力,似乎在逐渐退化,这导致很多真实的痛苦,变成了一串串统计数字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《真正的痛苦》并不是一部复述历史、唤起集体创伤的电影,尽管波兰犹太文化在片中占据重要位置,但影片的重心始终都在大卫和本吉两人身上。
本吉是个我行我素的“社牛”,有时他会突然打断别人说话,会毫不客气地向导游提出自己的意见,甚至带着大家在英雄纪念碑这种严肃场合,集体摆造型合影留念。
尽管如此,他始终是旅行团最受欢迎的成员,因为本吉总是能敏锐地观察到所有人的情绪变化,毫无保留地上前表示关心,毫不吝啬地为大家买饮用水。
大卫则是典型的“秩序守护者”,他生怕社牛的堂兄弟给大家添麻烦,整个旅程不是在替本吉道歉,就是在酝酿替本吉道歉的情绪。
他搞不懂为什么本吉能一边毫无顾忌地去酒店楼顶吸大麻,火车坐过站然后泰然自若地逃票坐下一列,还一边对各种话题高度敏感,稍有不对就把情绪完全释放。
大卫甚至还有一点羡慕本吉,他总能在陌生人群里找到一个舒适区,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。
兄弟俩性格不同引发的潜在矛盾,最终在一次晚餐中集中爆发。
大卫聊起自己的奶奶,想起奶奶说过犹太移民的特点:第一代吃苦耐劳;第二代接受高等教育;第三代直接变地下室废柴。
这话让本吉立刻翻脸,因为他就是传说中那个废柴的第三代移民,立刻起身离开了餐桌。
饭桌上的其他人,此刻已经看出了大概——本吉虽然表面开朗,但他出于某种原因,一直被一种痛苦折磨。
大卫却不以为然,认为所有人都在经历痛苦,但没必要表现出来,他自己就是每天在与强迫症对抗,但从不把这种痛苦释放给其他人。
说到激动时,他直接透露本吉半年前自杀未遂,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父辈们熬过了苦难,努力生活,而他却如此不珍惜生命……
看到这里,片名“真正的痛苦”所指的几层含义全都浮现出来。
第一层便是犹太人在二战时遭受的苦难,它是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;
第二层便是大卫经历的个人痛苦,也是生活中大多数人正在承受的痛苦,来自健康的、工作的、生活的压力,让他们被迫对痛苦产生顿感,只能无视“房间里的大象”继续生活;
第三层便是本吉的遭遇,尽管影片中没有明确说明自杀的原因,但本吉的痛苦来源,在于他对任何事情都保持高度敏感,并且有充沛的情绪和感情,却又无法像大卫那样,与自己的敏感和解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真正的痛苦》随时公路片的设定,但其实并不是治愈的套路,问题在旅途中爆发,却也并没有在旅途结束时被解决。
影片结尾,大卫和本吉回到美国,两人在机场分别,本吉找借口说要在机场多待会。
他坐在候机大厅,手足无措地看着身边的人群,眼神中透着一丝茫然,这既暗示了本吉无家可归的现状,也在向观众提示,这次寻根之旅并没有让他摆脱痛苦。
真正的痛苦,只能靠他自己消解……